杨汛
“现在买房子,傻瓜才掏钱!”近日,一条消息在 、微信等社交平台流传。发帖人引用朋友的例子,声称可以“不掏一分钱,从银行不断转贷购房”。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可能是真的吗?记者昨日走访多位银行业人士获悉,银行业对于转贷的风险控制非常严格,网友的这种说法属“凭空想象”,不具操作性。
网帖热传
不花一分钱也能买房?
在这则网帖中,发帖人用自己和朋友的对话,绘声绘色透露了其好友“买房不掏钱”的秘密。
“你买了多少套房子,多少间铺面?”“房子22套,铺面12间。”好友李明炫耀似的答道。“那你花了多少钱呢?”我问。“现在买房子,傻瓜才掏钱!”李明鄙视地看着我。
这位发帖人说,李明第一次买房时,虽然有能力一次性付清全款,但还是不愿意那么多的现金被房子压死。那时,正流行“零首付”,于是,李明一分钱没花,贷款18万元买了房,贷款期限为一年。一年期满,要还房款和利息了,李明又找到老关系——银行的信贷部经理。当他吞吞吐吐地把“延期还房款并另外新增贷款”的要求说出来后,没想到,信贷经理却诡秘一笑,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信贷经理给李明出的主意很简单:让李明的妻子以两倍的价格,贷款买李明的房子,贷款期限也是一年。如果到时不能还款,怎么办?
“被银行收房,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除去税费后,我还凭空白得了17万元。不,这17万元我可不能一个人得,我至少要分给信贷经理5万元。”网帖中,李明后来的买房经历都与此类似,也就是:坚决不掏一分钱,全部用银行的贷款买房子;然后,如果遇见不明真相的投资者买房,那就高价卖给他。如果一直没有投资者买房,那就不断地把自己的房子加价转贷给自己,不断用银行的钱来还银行的债。
银行辟谣
多重监管下“套利”痴人说梦
这种通过“转贷”不断从银行套利,不花一分钱买房的行为真的可行吗?在多位银行业人士看来,这种手法几近于痴人说梦。
“首先得明确一点,所谓的‘零首付’早就没有了,现在监管部门对于贷款要求非常严格,二套房贷首付甚至都提到了7成,怎么可能还会有这种方法。”某国有大行个贷部负责人李先生表示,所谓的“不花钱买房” 全是凭空臆想。
而针对帖子中“将房子加价转贷给亲人”再从银行套利的说法,同样被银行斥为“ 全不可能”。“首先我们银行没有零首付的业务。再有,房屋转贷的话,银行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需要提供一系列手续。”一家商业银行个贷部工作人员表示,帖子中“以两倍价格让他的妻子买下这个房子”的说法存在严重问题。“转贷的时候,房子的价格是需要评估的,不可能随意定价。而且转贷给妻子这也不合规定。”
“贷款过程中,对于房子价格的评估、审核有很多严格程序,不是个人决定的事情。”这位工作人员表示,银行不仅从来没有零首付和转贷这些业务,在二手房出售过程中,也必须把原有贷款还清才能够继续贷款。
“这种现象应该是网友自己凭空想象写出来的。”李先生表示,在目前的北京贷款市场,这种做法不具有任何可操作性。
“现在的银行系统全部联网,每次房贷都有非常详细的记录,肯定没有那么容易就轻松贷到款;银行有房屋价格评估系统,也不可能让你在转贷的时候随意定价;再有,你是否有逾期还款的不良记录,如果不还款被银行收房,那再买房时就不可能再贷到款。”银行工作人员吴女士表示,这种“套利”手段在多年前各家银行没有联网、个人没有信用记录,同时再找银行“内鬼”帮忙的情况下,有可能钻漏洞,现在已经没有可能性。
现实揭黑
仍存“骗按揭”空间
网帖用“现在买房子,傻瓜才掏钱!”的标题,着实吸引了不少眼球。在业内人士的分析下,这种套利方式被证明已经没有运作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虚假按揭”现象已经销声匿迹。
今年9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房地产商,通过虚构房屋或商铺的销售事实,在近3年的时间里,借用363人次的身份证陆续在 交通银行 中山分行办理了360多笔虚假按揭,骗取贷款1.47亿元。而且,部分身份证“出借人”称根本不知道身份证被冒用去贷款。近日该虚假按揭窝案的民事诉讼已经在广东省中山市陆续开审。
2009年,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6家银行的一些基层分支机构违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虚假按揭贷款以及向不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215亿元,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未经批准立项的投资项目发放贷款106.9亿元,因贷后监管不严有43.6亿元信贷资金违背贷款用途。
银监会此前发布的《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贷款人必须坚持面谈面签制度,确保贷款的真实性,把握借款人交易真实、借款用途真实、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真实,严防虚假按揭业务的发生。
标签: 贷款 虚假 银行 买房(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