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70年前,自称“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的老舍,在重庆北碚的小楼里写下了《四世同堂》的第一句话。
这部被老舍自誉为“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在70年后,以曲剧的形式回到诞生地。老舍的三位子女舒济、舒乙、舒雨也重聚山城,追忆童年旧时光。
“父亲对重庆有很深厚的感情。他不仅在这里 成了《四世同堂》的前两部,还创作了多篇小说和话剧。我们来重庆,就像回到家乡一样。”70后与家人再聚山城,老舍长子舒乙不叹“重游”,只言“回家”。
年近八旬的舒乙至今仍记得,老舍先生在北碚创作《四世同堂》时的情景。
“重庆当时正被日军轰炸,每当防空警报响起,父亲会首先把《四世同堂》的手稿用布包好,再抱着跑进防空洞。”舒乙说,由于战争时创作环境不稳定,加上身体受到病痛折磨,老舍先生每天“写不了多少字”。
尽管如此,从1943年定居到1946年赴美讲学,老舍在重庆 成了超过100万字的作品,其中包括《四世同堂》的前两部分。
“今年既是《四世同堂》问世70周年,也是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暨从事创作90周年,是一个有意义的年份。所以我们带着《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正红旗下》三部作品改编的曲剧回到重庆国泰剧院,希望在这里让大家重温老舍笔下的故事。”舒乙说。
抗战时期,地处国民政府战时首都重庆的国泰剧院一度成为全国的“戏剧中心”。郭沫若、曹禺、夏衍、老舍等当时中国著名剧作家的剧作在此如数上演。
“当年父亲的话剧《国家至上》就是在国泰剧院首演,当时剧中女主角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舒乙称,此次将与老舍渊源颇深的北京曲剧带到父亲当年的创作地,“意义非凡”。
“当年是老舍先生将这种带有京味儿的曲艺命名为‘北京曲剧’,并将自己创作的《柳树井》交给剧团,排出了第一出曲剧。”舒乙说,用充满京味的曲剧来呈现描写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最能够展现原著的神韵。
“我相信老舍先生的在天之灵知道今天国泰剧场又在演他的戏,一定会感到欣慰。”舒乙说。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