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直以来,如何辨别真假食盐,远离碘缺乏病的危害,困扰着不少群众。在“5·15”世界碘盐宣传日即将到来之际,南方日报记者根据群众报料,对藏身广州城乡结合部的制造假食盐黑作坊进行暗访,随后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了查处。
平时不起眼、但须臾不可没有的食盐,自古至今,都是国家和家庭极其看重的商品。它不仅让生活有滋有味,更关乎人们的生活安全。
近些年来假食盐案件在国内屡有出现,涉及包括湖南、山东、陕西、重庆、江苏等多个地方。几年前,重庆发生号称中国内地最大一起制售假冒食用碘盐案,涉案的假食盐有788.85吨。
2013年,广东与山东、湖南警方联合行动,成功摧毁一跨省市制售假盐犯罪网络,警方共缴获“三无”盐283.35吨。
我们希望通过揭露黑作坊的产销过程,为相关部门 善市场监管提供参考,为市民提高假食盐识别能力提供借鉴。
将散装工业用盐倒入包装机,不到一分钟时间,20多包印有“粤盐”标志的“加碘食盐”就出成品,粗一看真假难辨。
4月20日晚,南方日报记者在广州市白云区同德围暗访,在一个地处偏僻的黑作坊见到如上情景。知情人士介绍,该作坊存在已有一段时间,一般晚上七时开工,第二天早上六七时收工,工业用盐被包装成食用盐,最终销往市场。
5月5日晚,有关部门对该非法作坊进行了突击查处,当场缴获假食盐260箱,共计超过5吨,抓获3名作假嫌疑人。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制假高利润、犯罪成本低导致制假行为屡禁不绝,监管难、取证难、查处难困扰着相关主管部门。
作为入口的必备品之一,一旦食盐出了问题,将会产生巨大影响。用工业用盐制造假冒伪劣食盐的行为有抬头之势,必须严厉打击。有人认为,打击制造假食盐有更多法规可依,比如《食品安全法》规定“食盐的食品安全管理适用本法”。在持这种观点的人看来,食品安全愈来愈被重视,打击力度也加大,因此要将食盐安全上升到食品安全的高度,确保食盐入口绝对安全。
●南方日报记者 张学斌 南方农村报记者 刘龙飞
工业用盐变食盐 真假难辨识
在广州市白云区同德围西槎路附近,有一个由驾校、幼儿园、物流仓库围成的“三角地带”,这里闹中取静,称其“隐秘”并不为过。要求匿名的知情人透露,一个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假食盐生产作坊就藏身于此。
4月20日晚8时许,记者在驾校练车场地附近,爬上生产作坊后侧的一处高墙。透过作坊屋顶的石棉瓦缝隙,可以清楚看到,里面一台包装机正在轰鸣运作。散装工业用盐倒入包装机的漏斗中,开动机器,不到一分钟时间,20多包成品被生产出来。两名工人将一袋袋包装好的假食盐成品装入纸箱,封好胶带,一箱箱整齐堆放,成品包装上赫然印刷着“加碘食盐”字样。当晚9时许,一辆小型货车在作坊门口停下,工人将一箱箱“食盐”搬上车,装满货物之后,汽车很快开走。
“这些作坊一般都以工业用盐作原材料,将工业用盐直接灌入高仿真的食盐包装 塑料 袋,密封包装好,通过他们自己隐秘的地下销售渠道,将假食盐销向市场。”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不法分子的警惕性很高,一般将作坊藏在很偏僻的地方,并且只在晚上开工。常有人在附近为制假把风,一有风吹草动,马上通知作坊里的制假人员逃之夭夭。
知情人透露,类似这样的假食盐作坊生产条件简陋,成本也很低,一台包装机、两个工人、加上原料工业用盐和包装袋。“购买包装机费用、人工费、厂房租金,不到三万元就能开工。”根据使用的食盐塑料包装袋、包装机不同,生产出的袋装“食盐”成色也不同,仿真度足以乱真,普通市民很难辨别。
5月5日晚,大雨瓢泼,广州市有关部门来到这一非法窝点进行查处。如同记者之前多次暗访时看到的情况一样,作坊正在加紧开工,执法人员当场抓获3人,其中两名工人、一名前来取货的司机。一台亮灯的包装机上,装有一卷高仿真的食盐塑料袋,机器旁的大袋子上赫然写着“工业用盐”,里面装满白色的原料盐。一百多箱刚刚制作 成的“加碘食盐”包装 毕,整齐堆放在门口。
不法分子的警惕性非常高。作坊侧面有一个窗户,窗外放一梯子。执法人员推测,这是不法分子的“逃生通道”,当天执法人员出其不意地冒雨前来查处,工人才来不及逃跑。
当天行动查获假食盐5吨多。自称货车司机的男子说,他负责将这些假食盐送往一些餐馆。参与查处的执法人员介绍,根据现场包装袋等的数量初步估算,“该作坊至少生产了数量较大的假冒伪劣食盐”,其中包括假“加碘食盐”、假“海水养殖专用盐”等,而原材料正是工业用盐。
该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假冒伪劣食盐的生产、销售有固定网络,作坊都是定量生产,即购买者需要多少,作坊就生产多少。之后立即送货上门,堪称“一条龙”。
与食用盐相比,工业用盐多了氟、钡、砷、铅等。要作食用盐,就要检测这些成分、且符合限量要求;作为工业用盐,则不必满足这些限制,也不用进行检测。国家盐业法规严禁将工业用盐作食用盐销售。
假冒伪劣食盐大致有几个流向。一是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二是一些食肆、大排档,为了节约成本而买假冒伪劣食盐;三是一些工厂饭堂,同样为了省钱。盐业部门负责人透露,从广州地区近几年的查处情况看,假食盐主要集中在白云、花都、增城等城郊结合地区,不法分子从外省买回矿盐,在当地进行分装销售。自今年3月份起,广州已查获500克包装假食盐18.8565吨,大包装精盐7.1吨。
小批量生产逃避打击 犯罪成本低
工业用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却重金属超标、含杂质。短期食用看似对人体无太大影响,但实际上对人体危害极大,特别是对孕妇和儿童。长期食用会造成人体胃肠道功能紊乱、损害神经系统。有些工业用盐含有亚硝酸盐成分,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人急性中毒。
打击制售假食盐,是盐务等多部门的工作之一。国家明确规定,禁止工业用盐用于食品加工。但常有人铤而走险,以工业用盐为原料制售假食盐。
据盐业部门统计,以2013年为例,广州地区碘盐覆盖率为98.49%,市民购买食盐总量约为7万吨。也就是说,还有百分之一点五的盐系非碘盐,也就是假食盐。
假冒伪劣食盐为什么这么多?为什么这些人敢于冒险生产?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是:利润丰厚、犯罪成本低。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普通正规食盐,500克装的食盐每袋零售价1.6元,每箱40袋,算下来每箱食盐售价60多元钱。
不法分子制造的假食盐,使用的“原料”是工业用盐,进价每吨400多元,分装成小包假冒伪劣食盐卖出去,一吨能做成50箱“食盐”,每箱售价约30元,总售价1500元左右。除去人工、房租等成本,每吨工业用盐至少牟取暴利600元—700元。而一个最普通的加工点,每天能加工四五吨工业用盐,利润十分可观。此外,假食盐的原料是工业用盐,工业用盐和正规食盐在外观上并无明显差别。不法分子租一处房间,用约一万元左右买来的机器,雇上几个工人就能开工。
除了“成本低、利润高”外,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相关的法律规定,难以对不法分子形成震慑作用,甚至他们早已经研究出规避法律风险的生产经营办法。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经营食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最高检法律解释”),非法经营食盐数量在20吨以上的,或曾因非法经营食盐行为受过二次以上行政处罚又非法经营食盐、数量在10吨以上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想要现场一下查到20吨,非常困难!”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指出,从近年查处的情况来看,违法分子对此采取“订单生产”的模式,“今天需要多少,马上生产,马上运走,手中不会囤积很多假食盐。”而执法人员也表示,他们很少查到有20吨以上假食盐的作坊。
“如果要查到20吨,就要跟踪每单销售出去的盐,确认销售数量,调查时间长,执法成本非常高!”业内人士感叹,在广州制售假冒伪劣食盐的不法分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对相关法律法规却非常了解。曾有不法分子被抓后透露,他们知道制造假冒伪劣食盐处罚比较轻,最多判刑一两年。
假盐危害食品安全 望加大处罚力度
假盐的原料从何而来?国家明令禁止工业用盐制作食品,但化工公司为制造产品可大量采购工业用盐。一些不轨之徒来这些公司要求采购工业用盐,之后工业用盐的用途就很难得到充分监管。
曾有制造假食盐的嫌疑人被抓获,执法人员顺藤摸瓜找到售卖给他工业用盐的公司,但公司一句轻巧的“我不知道他是用来做食盐的”就推卸掉责任。知情人透露,珠三角地区制造、销售假食盐的窝点多在城乡结合部。制造假盐的违法分子有 整的销售网络,在档口招揽生意,假食盐则存放于外面的仓库。一旦有人要买,再去仓库提货。为了躲避打击,有人甚至将食盐堆放在露天场地,一旦事情败露,丢下货就脱身。这样一来,就算被查,执法部门要么查到的假食盐数量很少,要么只能查到仓库但抓不到人。
销售渠道、储存方式隐蔽,特别是掺假销售不易发现,增加了打击难度。为了取证,每打击一次,执法部门事先要摸点、录像,盯着档口的工人带人进入仓库取货、发货,事先做足功课才能出手,让不法分子无可抵赖。此次查获白云区的窝点,执法人员事前踩点超过5次。
这些都为查处打击带来了难度。据统计,2012年广州市食盐案件立案182宗,21人被批捕,13人被判刑。2013年批捕犯罪嫌疑人7人,其中4人被判刑。有制售假冒伪劣食盐的不法分子接受过处理,服刑 毕后重操旧业,利用固有的人际销售网络,再次犯案。
对此,盐业部门回应,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制售假食盐者,可以没收设备和产品,并处以盐产品价值和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者,可追究刑事责任。但在被查的制售假食盐不法分子中,“由于查处的数量都不太大,判得最重的,也才判了不到两年”。
监管难、取证难、处罚难,困扰着相关主管部门。他们执法的依据主要有“最高检法律解释”、《广东省盐业管理条例》等,从法律、制度 善的层面考虑,建议加大对假冒伪劣食盐的监管、处罚力度,遏止制假售价。
“1吨工业用盐能做出2000包食盐,流入千家万户,危害巨大。建议降低量刑门槛,比如类似20吨这样的门槛,可以适当降低。”此外,业内人士认为,《食品安全法》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打击力度很大,制售假食盐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可以考虑将《食品安全法》作为处罚的法律依据。通过严厉打击,让不法分子不敢以身试法。
▶链接
如何辨别真假
自动化生产制售假盐
2012年7月,厦门警方破获福建省首例自动化生产、产销一条龙、高仿真制售假盐案件,成功捣毁了一特大制售假盐窝点,当场缴获造假设备5台、成品加盐38箱、原料盐19.1吨以及大量假冒食盐品牌的包装物、包装箱,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9人。端掉了购买该假盐的销售窝点8个,收缴假盐56箱共计2800包。据查该制售假盐窝点自2011年12月以来累计生产销售量约60余吨。
集装箱贩运工业用盐
2012年12月,重庆、四川、山东、山西、河南、湖北6省市对工业用盐制售假食盐犯罪发起集群战役,抓获一批犯罪嫌疑人,彻底摧毁了一个长期从事非法经营假冒食盐的犯罪网络。该案涉及450吨工业用盐,被加工成假食盐后可供270余万人食用1个月。据犯罪嫌疑人交代,自2008年4月开始,他销售的工业用盐达到6000余吨,甚至使用集装箱贩运工业用盐,从湖北经重庆运往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加工假食盐和用于食品加工。
跨省调运加工假盐销售
2013年12月,湖南省益阳市破获了湖南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假盐案,缴获工业用盐300余吨、假冒食用盐54600余袋,涉案的29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此案查获的假盐均用工业用盐灌装。
警方在长沙发现了该团伙的仓库与生产基地,所产假盐很多都流入了长沙盐业市场。该团伙生产的假盐以长沙市为中心,祸及周边多个市县。他们集调运、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工业用盐来自江西省宜春市樟树盐矿,假冒食用盐塑料包装袋来自浙江。
假盐流向面粉厂酱品厂
2012年底至今年4月,襄阳市共查获违法盐产品近190吨,这些假盐若流向餐桌,按每人每年食用4.5公斤盐计算,可供4万余人吃一年。其中一名嫌疑人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向面粉厂、酱品厂、副食店等销售假盐59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