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9日电 近日,台湾警方在屏东、高雄发现经营劣质油品的地下工厂,这些工厂将食品回收油与俗称“地沟油”的馊水油、皮革厂废弃皮脂油等掺混后,制成劣质食用油。境外华文媒体高度关注,称馊水油(台湾名对地沟油的称呼)事件重创台湾食品安全的形象,台湾方面应全面深刻检讨食品监督机制。
地沟油事件使台湾美食金字招牌受污
香港《大公报》9日发表文章指出,台湾地沟油事件震惊两岸,不仅因为地沟油损害人体健康,更因为岛内“黑心食品”层出不穷。2011年受“塑化剂事件”污染的食品种类高一千多种,各式饮料、果酱几乎全部“沦陷”,重创“台湾制造”的金漆招牌。而地沟油对台湾食品声誉的打击不亚于塑化剂。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9日的文章中称,台湾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良好的处理,不仅重创台湾的食品业,也反映了社会的道德沉沦与管理失序,让本来可能相当美好的台湾形象受损。毕竟连进嘴的东西都能造假,就不要再怪别人侧目了。
台湾《旺报》9日发表社评称,馊水油事件再次重创台湾食品安全的形象。过去以来,台湾民众惯以讪笑的态度看待食品问题,而这种傲慢的心态,已经被台湾不肖商人狠狠“打肿脸”。
《澳门日报》在9日的社论称也指出,席卷台湾的馊水油风暴越演越烈。台湾当局8日公布,共有1247家企业使用强冠公司的问题油,问题产品多达208种。“吃得安全、食得安心”曾经是台湾美食的金漆招牌,但近年台湾接连发生塑化剂、毒淀粉事件,加上今次的馊水油事件,台湾食品安全形象遭到重创。
台湾应加强监管 抢救美食形象
香港《大公报》9日的文章认为,台湾地沟油事件表明岛内食品监督机制的螺丝钉松懈了,尤其在这次“地沟油事件”中明显暴露出管理机制的弊端。通过这次“地沟油事件”,台湾方面应全面深刻检讨食品监督机制,提高相关人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意识,重建消费者对台湾食品的信心。
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称,台湾日前发生的馊水油风波,愈演愈烈,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对人体影响更大,固然显示黑心厂商之可恶,也证明台当局对于食品安全的把关仍然有不少漏洞,如果不能落实严惩重罚,未来类似事件一定还会层出不穷。
台湾《中国时报》在9日的文章中指出,从黑心油到馊水油,黑心厂商一再铤而走险,除了暴利薰心,问题也出在法令制度仍不够 善。要强化食安,绝对不能只靠提高罚则,还要有配套来落实。
文章还称,黑心厂商若要图谋暴利,谁又会自投罗网、主动送验?如何透过再一次修法,补强这一大漏洞,将是台“立法院”新会期开议后,最优先的重要工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