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西客站到保定东站只有40分钟,将来提速到350公里,只要27分钟,一张报纸看不 就到了,欢迎大家去。”保定市长马誉峰在一次论坛上向参会者发出邀请。
今年2月26日,高规格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召开,三地推动合作的氛围骤然升温。环绕在京津周边的河北多市,将此理解为区域合作第一次上升到中央层面,新一轮黄金发展机遇来临。
刚刚过去的8月,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市长马誉峰带队拜访北京市朝阳区领导,就加强产业对接合作、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座谈。承德市长赵风楼赴苏州及常熟考察阿特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光伏组件生产加工基地,在与公司董事长会谈时,他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下,承德成了南资北移、外资内移的重要“桥头堡”。
“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河北是首选地,但不是必选地;承接首都重化工业转移,唐山是首选地,但也不是必选地。”唐山对于面临的竞争有清醒的认识。曹妃甸区招商局一位人士表示,得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后,他们几乎每周跑一趟北京,寻找招商信息。
新机遇窗口下,冀地官员的工作节奏陡然加快。进京跑部、接洽投资、调研考察……半年来,环京津的河北多市官员围绕着相同的主题奔波行走,抢抓机会,借力发展是他们共同的愿望。
近些,再近些
今年3月,一直默默无闻的河北中等城市——保定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一则新闻报道称,京津冀三地已经达成共识,初步确定将保定市作为“政治副中心”的首选地。一夜间,保定的楼市水涨船高,房价一天一涨。
虽然在后续的跟进报道中,逐渐澄清了相关说法,市长马誉峰也表示“这只是一个传言,京津冀一体化要按照中央的顶层设计,目前尚在规划中”,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效应从中可以管窥一二。
不久后的3月26日,《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没有出现“政治副中心”的说法,将保定定位为“畿辅节点城市”,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疏解的服务区。
除此之外,北京批发、零售业态的搬迁和转移一直备受关注,也被学者认为是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中可能较早确定的事项之一。为争取机会,保定白沟专门打造了“白沟大红门服装城”。然而,由京港澳高速从北京到白沟大约3个小时的时空距离,目前是影响白沟吸引北京商户的重要障碍。
借力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无疑就是缩短时空的距离。
在河北各市中,廊坊拥有明显的距离优势,廊坊市长冯韶慧不忘在任何机会下打出这张优势名片。今年3月,中关村召开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合作座谈会,参加者有来自中关村的知名企业家、投资人、学者,还有河北廊坊、承德、保定等地的官员。冯韶慧说:“廊坊各地都开通了到北京的公交车,最远的县也开通了公交车。开车一个小时就可以到北京,高铁19分钟就到北京,这个优势确实不得了。”
冯韶慧举了上海把地铁修到昆山的例子,提出京津冀应该很好地研究交通的协同问题。他说:“交通一通,一通百通,没有交通,什么都白搭。”
实际上,交通是河北多市官员在此次机遇窗口下共同聚焦的点,他们的目标相同,希望离京津近一些,再近一些。
保定市区距离北京、天津均在140公里左右,与在建的首都第二机场相距110公里。目前,京石客运专线使得保定到达北京仅需半小时。
2014年8月19日,交通运输部就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政策协调问题到保定调研,保定市副市长杨宝东参加了专题座谈会。
为实现交通同城化,加快京津冀一体化的现代交通体系,把保定打造成集铁路、公路、航空于一体的全国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城市,《保定市京津冀一体化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已经 成。一批对接京津及北京新机场的交通重点项目谋划在列,基本实现了与京津地区的规划对接。到2020年,保定将构建“四纵四横四联两环”高速路网格局,形成保定市至京、津高速公路“100分钟交通圈”。
承德市长赵风楼对于交通瓶颈的制约更是有切身体会。目前,承德到北京最快的方式是走高速,需要3个小时。计划建设的京沈高铁承德段因为多种原因迟迟未能上马,转机出现在中央给京津冀协同发展定调后。2014年3月29日,京沈高铁承德段正式开工,按计划将会在4年后通车。赵风楼对此非常乐观:“开通时间肯定会提前。这个铁路是要做,但是现在加快了推进速度。”
地方官员拉近时空距离的呼声在顶层设计上也有了回应。据媒体报道,交通运输部已经成立了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亲任组长,统筹推进。
齿轮理论
服务首都、协同发展,已经变成新的机遇窗口下,河北省的地方主政者共同的思路。
保定市动作迅速,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对接京津领导小组,派一名市级领导常驻北京,以便及时做好对接京津的联络工作。
实际上,早在2013年,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环京津是保定必须打好的最大‘王牌’。我们提出了一个‘齿轮理论’:保定处在京津这两个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连绵区,只要把保定这个小齿轮啮合进京津的大齿轮,就能实现啮合发展、联动提升,大齿轮转一圈,就能带动保定转多圈。”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保定专门成立了9个重点工作推进指挥部,以对接北京为主攻方向进行强力攻坚。聂瑞平说:“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主要抓手在项目,最终检验是项目。”
目前,保定围绕着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精准发力。解放军总医院涿州保障基地、北京新发地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区、涞水县悦康生物医药、安新县中关村可信精品产业园等一批与京津合作项目快速建设。2014年,保定新建、续建市以上重点项目279项,其中省管重点项目20项。上半年,市以上重点项目 成投资262.58亿元。7月底,保定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带队,分四组对全市项目园区建设和县城建设互看联查。
同保定一样,在其他毗邻的城市主政者心里,借力发展的渴望也无比迫切。
今年4月份,承德市长赵风楼在北京先后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蓝天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考察,并围绕具体合作事项进行工作会谈,提出共同的目标是,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深入合作,在互利共赢中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因为靠近京津,产业结构存在雷同性,有些唐山领导干部认为在项目竞争上自身处于劣势,用“大树底下不长草”自我调侃。
唐山市委书记姜德果则认为:“大树底下可能不长茅草,但长灵芝、长人参。”他提醒唐山要强化机遇意识,转变思维方式,以开放的、创新的、市场的、发散的思维来审视与京津的关系,既不能妄自菲薄、自惭形秽,也不能妄自尊大、自我感觉良好,更不能叶公好龙、言行相悖,真正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最大的现实机遇紧紧抓住、切实用好,以此增创发展新优势。
唐山市市长陈学军提出,要加快构建唐山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有中生新”,把“减法”当作“加法”做;围绕“无中生有”,把“加法”当作“乘法”做。一句话为唐山的招商引资和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7月31日,北京与河北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以及加强中关村与河北科技园区的合作。
守护生态底线
机遇可贵,但坚守生态底线亦是冀派官员在寻觅发展路径时的原则。
马誉峰表示,保定未来发展的产业主要包括高科技、医疗养生、教育以及新能源这四大方面。
8月25日,马誉峰调研白洋淀科技城起步区建设,他强调要突出产业、突出科技、突出高端,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亮点。
冯韶慧则表示:“从廊坊来讲,污染的产业是不能有,和北京天津的合作过程当中,我们最期盼的是,一些功能的疏解和一些科技创新型企业能够到这个地方去,包括总部到我们那里去。”
冯韶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廊坊的好机遇,但廊坊不会盲目接收北京准备向外转移的企业,而是会从清单中精心筛选,从而避免低质低效的项目进入。一言以蔽之,“北京不要的低端污染产业,廊坊也不能要。”
2014年初的河北省“两会”,为廊坊提出要打造首都环境的“护城河”。冯韶慧说:“廊坊一定要把环境打造好,用好的环境来吸引京津高端的资源落地、吸引高端的人才到廊坊去创新创业。”对此,廊坊在大气污染整治、植树造林和水资源污染治理上已经开始采取行动。
承德的定位也早已明确,即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地、生态功能区,换言之就是要做首都的生态安全屏障。实际上在2013年,承德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249天。赵风楼在今年3月的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论坛上,给企业家发名片时,总不忘加上一句:“我是承德市长,欢迎你去承德。在京津冀区域,承德的大气质量一直在前列。”
7月21日,赵风楼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说到下一阶段的工作部署时,他强调说:“要抢抓机遇、盯住京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项目建设。要切实在转型升级和招商选资上下功夫,坚持有污染的项目一个也不上,努力走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之路。”
按照河北省的总体要求,承德与京津的产业协作配套主要落脚在旅游会展、文化创意、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方面。据悉,教育卫生领域已经有十多家机构与承德有合作意向,2013年,北师大在承德建立附属中学,今年9月份开始招生。
借力发展,无疑是毗邻京津的冀派官员共同的心愿,而彼此间亦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聂瑞平在拜访朝阳区官员时表示,保定将在空间发展和功能布局上更多服从和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把全市各项工作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打造首都功能疏解的支撑点、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外资进入京津乃至北方市场的桥头堡。
赵风楼在北京座谈会后不久,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提出,要把承德打造成京津生态绿色屏障,承接首都功能疏解的先行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聚集区,承接首都高端人群外迁的首选地。
从文字表述和战略定位来看,两市在发展取向上存在较多的重合性,未来如何做好细分,考验着这些毗邻京津的城市决策者们的智慧。但在新的机会窗口下,打好“京津牌”,借力实现经济登高,显然已是冀地官员的共同追求。
(原标题:闻“机”而动的冀地官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