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8日新闻周刊稿件
视点:《鲁甸 重建》
主持人:
今天我们的节目,首先要放大一个日子,那就是本周一,11月3日。这个日子很特别吗?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不特别。普普通通的一天而已。但对于云南鲁甸人来说,这一天不太一样。因为它距离今年8月3日的6.5级地震,正好过去三个月。这场地震毕竟造成 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8万多间房屋倒塌,在这些数字中,你可以感受到一场看似震级不大的地震 已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就在11月3日这一天,住在帐篷里的人们,终于等到了云南省关于房屋重建的补贴标准,每户补贴4万元。先不管够还是不够,重建家园的任务都在这一天又开始了新的阶段。《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就来关注:三个月后,继续疗伤。
短片一:
解说:
10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显然,在入冬之际,中央的任务部署也很明确,受灾群众的住是头等大事。那么,鲁甸的灾后重建正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在本周,我们走进了震后三个月的鲁甸。
记者:家里开始建房了吗?
答:还没有。
记者:那假如说再建的话,自己有什么打算想盖一个什么房子吗?
答:自己想啊,还是盖成那种平房,搭上板那种,盖成那种砖房。
答:现在的话,肯定要盖那个红砖墙的。
记者:为什么呢?
答:那个抗震。
记者:你怎么知道它抗震?
答:其它的土墙全部倒塌了,那个砖墙就没有。
你们知道重建房的一些信息吗?
B:还不知道 没听说过。
记者:政府有没有补贴?
D:没有补贴。
记者:还不知道是吗?
D:不知道。
解说:
本周的鲁甸,在安置点能见到的受灾群众,对于重建家园多少显得有些迷茫,他们知道砖房也就是砖混结构更安全,但对于在哪儿建或者钱从哪儿来这些问题都不敢去想太多,他们更愿意等政府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而在安置点之外,一些零散的村民,却已经开始了自家的重建,因为根据他们自己打听到的消息,政府的补贴款项,也是要根据工期分批发放。
有政府补助吗?
答:有了。
记者:有多少钱?
答:不知道,还没人跟我讲。
记者:原来你是什么房?
答:原来是土墙房。整个震垮了。
记者:所以说你盖房现在讲究安全性是吧?
答:是了。
记者:有没有人来给你辅导,或者给你一些建议,政府啊,或者一些志愿队伍,他们有一些抗震的房子的要求,有没有跟你们说过?
答:没有。
记者:就是你按自己的方式?
答:按自己的想象盖了
记者:有图纸吗?有没有图纸?
答:没有。
解说:
在帮工的村民里,其中一位是房主的堂兄弟,不远处,他家里也正在建砖混结构的房屋。
答:也就是凭我们自己的想法,拿红砖来打个窝子下去,以我们自己来考虑的话,我们这一次修的,应该是保证7级以上的地震。
记者:谁跟你说的呢?
答:我自己说的。
解说:
虽然在当地有着原本盖土木结构房屋的传统,两兄弟盖起来的砖房也有模有样,但他们显然并不具备房屋建筑的专业知识,而在采访到的受灾群众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他们知道为了安全应该请具备专业技术的人来盖房,但现实似乎并不允许。
有专业的人来盖,可能就不会倒。
记者:但是现在没有?
答:现在没听到,不知道。
记者:如何盖也不知道吧?
答:不知道。
记者:你原来盖房是自己拿图纸吗?
答:是啊,拿图纸。
记者:那谁帮你们盖呢,是亲戚朋友?
答:自己盖,自己请民工盖。
解说:
已经入冬,是继续留在安置点等专业施工队伍来建房,还是靠自己摸索,很多村民拿不定主意,不过有一点很明确,原本传统土木结构的轰然坍塌,已经让他们望而生畏,砖混结构似乎是更好的选择,但随着重建开始,原材料市场已经有了变化。
我们在昭通买砖,那就是三毛二的开价。然后拉到我们这儿就是一毛钱,从昭通拉到我们这儿,一块红砖四毛二。还没地震之前呢他们在昭通卖的才二毛五。
解说:
在本周举行的鲁甸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确定按户头给予建房补贴4万元,要求2015年全面 成民房恢复重建。而在震后三个月,当地红砖价格已经超过20%,此外,运费和人工也出现上扬,村民们大约估算了一下,砖混结构房屋成本每平米1000-1200元,盖100平的房子造价约在12万元左右,资金上的缺口虽然不小,但只要想盖,村民们总还是有办法,更让人担心的,还是得转回到房屋质量问题上。
郝南:那么鲁甸,这样大量集中的房屋重建。这个房屋重建的数量是相当相当惊人的。恐怕把全云南省的这种相关的技术人员都调集到那个区域里边都有困难。所以这个很大的技术人员缺口该怎么解决,我觉得就是让村民自己自主来参与,或者甚至开办一些工匠的临时培训班,至少我们那个设计方面你教不了,起码可以教施工吧。
解说:
公益人士郝南在9月份也走访了鲁甸灾区,在多个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研之后,他不希望一些老问题又在鲁甸出现,但现实并不乐观。
郝南:几乎我们没见到任何一个房子,是 全按照设计要求去施工的。而在这过程里面,这就是一个成本和这个收益平衡的问题。那这是说当地人自己做的一个,因为他们算经济账算得肯定比我们更细。他们会想到怎么用更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效果。
解说:
在郝南了解的信息里,鲁甸重建过程中,政府希望集中建造安全性更高的轻钢结构房屋,这与村民们普遍认同的砖混结构似乎出现了一些分歧。
郝南:他们有心理创伤,他们只接受心理上能接受的东西。他们眼睛看见的,是砖混结构的房屋,哪怕这个砖混结构的房屋做得非常不靠谱,建设得非常不标准,可以说是粗制滥造的,但是因为它们没有倒塌,所以他们信任这个房屋结构。其它的没有办法获得他们的及时信任。
解说:
除了双方认知上的差异,作为旁观者的郝南,也发现新型轻钢房屋,在结构上并不适合当地民情。
郝南:农村住房有个很重要的作用,是它的具体功能。比如说养猪,比如说晒稻谷,储放这种村民自己的作物等等。可能新型的建筑方案里面并没有考虑。但是对村民的生计来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比方说花椒,如果没有一个晾花椒的平台,就是他们把水泥大量的,就是这种成本很高的建筑形式,大量的用在了晾晒平台上面。
解说:
鲁甸进入重建全面启动阶段,除了房屋重建这个首要难题,还有很多问题逐渐开始显露,单位时间内每一户都存在具体困难时,基层干部人手不足就是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搬迁还是原地重建,补贴款项何时发放,发放的标准是什么,当上级工作安排并不详尽时,无法解答村民困惑的基层干部,对媒体也开始躲躲闪闪,不愿意接受正式采访。
基层干部:我们手里没这些资源采购和处理,我们只能向上级反映。那上级如果他能够处理给我们调拨这些东西,过程很慢很慢。有些时候可能,这个本来我说这个话不太恰当。有些时候这个过程漫长得让我们都等得发毛。
解说:
每天脚不沾地的基层干部,在言谈中似乎更羡慕民间组织的专业性和反应速度,他们希望民间力量可以给重建工作提供更专业的帮助。
郝南:社会力量有大量的建筑专业知识,我们可以把方案拿出来,对比当地的情况,由当地人在所有的方案当中自主的进行选择,适合不适合自己的需求,只有自己,他们自己说了算,我们想推什么东西是我们的,这是一个思路上的转变。
解说:
在本周,民政部门调集的帐篷棉内胆开始陆续发放,鲁甸灾区的绝大多数受灾群众,要准备迎接一个艰难的冬天。而除此之外,重建选址不清晰,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防震抗震性能缺少监管,甚至受灾群众依然不掌握正确的逃生自救知识,重建中的鲁甸,还面临太多的困难。
主持人:
三个月,也许会让很多鲁甸人的痛苦有所缓解,但说伤口愈合那还早着呢。甚至在有的灾难过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恐惧和担心还会加剧。比如刚震 ,大家惊慌无措,还只能顾得上眼前的。但三个月了,想想未来要建的房子和未来的生活,内心的恐惧就会告诉他们,起码房子一定要建结实了,不能再像地震的时候,80%都是一震就倒的土坯房。这种恐惧与担心可以理解,也应把他们的期待变成现实。云南省承诺 明年8月 成全部民房重建计划。有好计划,也要有好的方案,并且真的落实。对灾区来说,也是最好的康复过程,而对于很多当地的人们来说,身体的康复,也是一个具体的挑战和难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