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24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创造了中国6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但中国用比长城还长的海堤围住曾经葱郁的湿地,也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1月23日报道,中国、新西兰、美国和荷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学者21日公布的一项报告称,几十年来建起的上万公里长的海堤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安全。
报告说:“据估计,对中国沿海湿地的开发每年会对生态系统(净化水源、补充氧气和形成土壤等自然过程)造成价值310亿美元的损失。”
报告称,中国约有60%的海岸线建有人造海堤,这些海堤会毁掉或严重破坏湿地的自然功能。此举令威胁水鸟种群的污染加剧,沿岸和海洋环境恶化,沿海人口更容易遭遇极端天气。
几十年来,填海造地、建造海堤被视为获得工农业用地的有效办法,维持并提高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
报告说,从1950年到2000年,中国平均每年都圈起约2.4万公顷的沿海湿地,在2006年到2010年间这一数字增加至平均每年4万公顷。现在中国只剩下约580万公顷沿海湿地。20年来,海堤的总长度也增加到原来的3.4倍,2010年时达约1.1万公里。
中央政府承认存在这一问题并试图纠正,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颁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和《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志军说:“湿地保护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全国层面的湿地保护法,地方政府过分强调经济发展和短期经济效益,不同的政府部门对于湿地的使用目标彼此冲突。”
马志军和其他可持续发展学者说,中国评价地方政府的主要标准一直以GDP增长为核心,当局会为了保证经济增长而听任生态遭到破坏。
报告称:“尽管中央政府最近提出在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中增加生态文明指标,其效果尚待观察。”
(原标题:中国大规模海堤引担忧:损毁湿地易引发极端气候)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