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2月3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环保部2月2日称,2014年中国有将近90%的城市空气质量没有达标,不过由于中国的“反污染战争”开始见效,情况与2013年相比还是有了改善。
据路透社2月2日报道,环境保护部在官方网站上称,2014年在其监测的74个城市中,只有8个城市在一系列污染物如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等指标上符合国家标准。
在公众对雾霾及其他环境危害的忧虑日益严重之际,中国去年表示将“向污染宣战”,并且已经开始淘汰环保不达标的工业产能和减少煤炭消耗量。
2013年只有海口、拉萨和舟山三市的空气质量达标。2014年加入达标城市的有广东省的深圳、惠州和珠海,福建省的福州以及西南地区的昆明。
环保部指出,在2014年表现最糟糕的10个城市中,有7个位于重工业省份河北,而空气质量垫底的6个城市全部在河北。首都北京被河北省包围。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31日报道,在雾霾天只要把电视调到内地的天气预报节目,往往会听到这样的话:“随着冷空气团的入侵,来自某些地区的污染物开始影响本市。”
换句话说,污染的主要制造者不是本市,而是别的某个地方。
长江三角洲地区整整一个月都被雾霾笼罩。在上海市人大近日举行的年度会议上,该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说,1月25日该市出现的重度污染,外来输入占到六成。
一年多前,上海附近的浙江省省会杭州市的时任副市长徐文光在一个环境论坛上也曾有类似的说法,说杭州的大气污染有自己的原因,但季节风向带来的“外部收入”也占65%。
虽然科研报告对于污染源有形形色色的划分,但是,“本地”与“非本地”的划分却独出于地方官员之手。
诚然,一个城市的污染可以影响周边城市,但是过度强调这种影响不仅不负责任、具有误导性,而且反映出糟糕的联动协作状态。
去年,上海与周边省份——浙江、江苏和安徽——试图开个头,建立大气污染联防机制,包括信息警报共享、联手打击污染源等内容。但是这个机制迄今只停留在形式上。
有媒体说,去年在一次地区环境会议上,这4个省市的官员把重点全部放在各自的工作上,在合作问题上没有任何交流沟通。
某市环境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地区合作存在诸多困难,但是没有人谈这些问题。
没有更高层次的组织——以及起后盾作用的法律——四个省市的政府不会有人站出来承担地区协调的责任。
江苏某气象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省政府已经开始让相对富裕的南部地区帮助北部地区治理污染,但要对其他省份也施行类似的政策很难。
碳交易仍然没有打破省市藩篱,尽管广东与湖北推出了跨省交易试点计划。
在上海,张全说,对人体健康最有害的细颗粒污染物PM2.5的指标比前一年下降了16%。他把这一成绩主要归功于长三角环境治理的协作。
尽管如此,他对相关工作只作了轻描淡写,说该地区联手淘汰了大量黄标车和中小锅炉等。
规章制度的差异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目前只做了这么一点工作,各地政府往往有自己的污染治理标准,导致联合治理问题重重。
对贫穷省份来说经济也是考虑的一个问题。
去年,上海市一位官员透露,虽然上海、浙江和江苏就禁止焚烧秸秆问题达成一致,但是作为重要污染源的安徽省提出,只有纳入补贴才会同意合作。
该官员说,中央财政已经给该地区拨了一部分钱,上海自愿将自己分到的那部分资金捐给别的省份。这固然是慷慨大方的
美展示,但也证明让各地步调一致难度有多大。 (原标题:境外媒体:中国治霾缺乏沟通协作 各地推诿责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