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的审议时 ,十分关心贵州的生态保护问题,要求贵州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一年过去了,贵州在快速前行中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两条底线到底守得好不好?为此,新浪网对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龙超云进行了专访。
【新浪网】:超云主任您好,据我们所知,2014年,贵州省经济生产总值超过9200亿元,比2013年增长10.8%,增速居全国第2位,这样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对生态方面是否造成了影响?2014年贵州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龙超云】:2014年5月,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并于当年7月实施。贵州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强音,推进“12件环保实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014年贵阳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提高9.8个百分点,贵阳、遵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验收。启动实施县乡村造林绿化三年规划,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9%。
事实证明,既要发展又要生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只要思路明、讲法治、用心做,是 全能做到的。
【新浪网】:您刚才提到了三个词,“思路明、讲法治、用心做”。“思路明”指的应该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心做”也体现在干部用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那么您能给我们具体说一说“讲法治”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新浪网】: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20%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关,并以地方立法引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以贵阳的“大水缸”为例。贵阳市乌当区阿栗村的渔梁河一级水源保护区被称为贵阳人民的“水缸”,肩负着给贵阳市人民提供饮用水的重要任务。曾经因为阿栗村盛产杨梅而带动了渔梁河沿岸的农家乐生意,却也污染了当地环境。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开始实施后,乌当区政府组织渔梁河沿岸居民搬迁,加强饮用水源地的监督、检查和管理。现在,阿栗村建起了排污管,村民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渔梁河又清澈见底了。
【新浪网】:从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到建立一套理论体系,再到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贵州是怎样开创先河的?
【龙超云】:改革的先河其实真是从一条河开始的,那就是贵州的赤水河。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曾提出,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茅台的生态环境,一定要全力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
2011年10月,《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出台。这是贵州立法保护重要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的具体实践,同时也为贵州省生态保护建设促进条例的起草提供了实践经验。赤水河也因此成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之先“河”。
【新浪网】:新的一年,贵州将从哪些方面继续加强立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龙超云】:从2009年10月,贵阳市率先在全国颁布第一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到赤水河等一系列流域、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单行条例,这些扎实有效的探索和实践,为贵州省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经验。
陈敏尔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着力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着力在“治”上下狠劲。着力在“建”上求突破。着力在“管”上出实招。坚持零容忍、下重拳、出狠招,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严肃查处生态环保不作为、乱作为。
天蓝、地绿、水净,是每一个人追求的梦想。让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的立法将继续围线坚守两条底线,由“经济优先”向“生态和经济相协调”转变,形成贵州有力保护生态环境的地方法规体系,让立法引领和推动多彩贵州、美丽乡村更好发展。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