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汉子马忠祥不敢相信儿子马福明被甘肃兰州一中录取了。这个不识几个字的男人只知道,兰州一中是好学校,不是谁想上就能上的。喜从天降,马忠祥情不自禁地赞叹:“政策好,娃总算上了个好学校!”
马福明初中就读于兰州市十二中学。在兰州,这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外来人口子弟聚集的学校。马福明中考成绩571分,和兰州一中统招分数线相差46分。在统配政策实施前,这个成绩很难敲开名牌高中的门。然而,《2015年兰州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实施方案》规定,参加中考且成绩在报考学校统招分数线下50分以内,若未 成统配计划,则降分录取最低至省级示范性高中控制线。因此,进入统配计划的马福明顺利拿到了兰州一中的录取通知书。
与马福明的欣喜形成鲜明对比,在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师大附中”)门外,看到榜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杨子明心情跌到了谷底。这个中考成绩为608分的“尖子生”遭遇了“高分滑档”。由于省级示范性高中统招志愿、统配志愿和自主招生志愿必须为同一所学校,从师大附中滑档,意味着杨子明很难会被另一所平行示范高中录取。令他难以接受的是,在师大附中录取榜上,竟然出现了535分录取的统配生。
“低分能读名校,高分却无好学校上。”在兰州,源于一项涉及全体考生的高中招录政策,让很多中考学子在这个暑假经历了别样的喜与忧,与此同时,对于兰州中考招生政策的质疑也在坊间流传。
高分生落榜,去哪儿上学成问题
在兰州,今年中考考取高分、却上不了好学校的远不只杨子明一人。
据当地媒体报道,师大附中录取结束后,实际录取考生620名左右,落榜300余名。其中,一部分落榜的高分考生通过择校志愿进入其他省级示范性高中,还有一部分“屈就”进入了市级示范性高中和一般普通高中。
日前,随着各个“名校”张榜公示,高分落榜生频现,为招生中出现的“不公平”呐喊的声音也在不断汇聚。在一个名为“为了孩子”的QQ群里,短短几天时间就聚集了900多人,群成员纷纷吐槽,诉说自己孩子遭遇的种种“不幸”:“省级滑档,市级又滑档,导致我女儿无学可上,直到昨天才征集到孩子极不情愿去的招不上学生的学校,女儿听到被征集到某校,顿时绝望地嚎啕大哭……”“为什么我们600分的不能录?统配生政策扼杀了孩子的升学梦,我们觉得对不起孩子,请问兰州市教育局,教育公平到底是什么?”……
高校教师王永斌的孩子同样遭遇了中考“滑铁卢”。理论上讲,618分的成绩很有可能上二次补录的分数线,可王永斌“再也坐不住了”。找门路、走关系,王永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联系上了一所知名高中的国际班。为此,他将多花4万到5万元的学费。“我们一肚子苦水找谁去说呢?”他感慨道。
一批高分考生纷纷落榜,一时间,突如其来的录取“变故”甚至让即将升入初三的学生家长也忧心忡忡。兰州市某机关工作人员张云的孩子即将升入初三,他表示“ 全理解家长的担忧”。“想想几万名考生争重点高中两三百的名额,真觉得恐怖!”张云说。
“明年中考,花钱择校、国际班什么都行,实在不行就举家搬迁,到其他地市去,就是为了让孩子能进入好高中读书。”得知统配比例今年高达60%,2017年预设实现75%,张云已经开始未雨绸缪,重新规划孩子的未来。
毁誉参半的统配招生
焦点集中到一项叫“统配”的招生政策上。
教育部门的说法是,2007年以前,兰州中考招生以统一招考和自主招生为主,所有考生以分数作为唯一录取依据,这就出现办学效益好的初中学生大多汇聚在优质高中、效益相对差的初中学生很难进入优质高中的情况,整个中学教育格局也呈现出强校越强、弱校越弱的“马太效应”。
基于此,为了让薄弱学校的学生也有机会享受省级示范性高中教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兰州市自2007年开始实施统配计划。按照该规划,2007年当年,全市省级示范性高中的统配比例为5%,以后逐年向上递增5%,2013年统配比例达到35%,2014年统配比例增加15%,达到50%;今年又增加10%,达到60%。
在具体操作中,由教育部门确定当年的统配比例,各省级示范性高中按照该比例确定统配名额,向全市初中定向分配。各省级示范高中除去统配名额和一定比例的自主招生名额,剩下的名额才面向所有初中统一招录,并按照考生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确定统一招考的分数线;在统招线以下,50分以内,再招录统配生,若未 成统配生招生任务,最低可以省级示范基础分数线为参照进行招录。
从兰州市教育局回应媒体的数据来看,自统配政策实施以来,从大面来看,整个教育生态有了很大改观,教育资源更加均衡,社会反响良好。
在实施统配政策前,马福明所在的兰州十二中考取省级示范高中的学生寥寥无几。该校校长李向荣坦言,学校确实享受到了统配政策带来的“看得见的红利”。据他介绍,由于学校位置偏僻,生源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基础普遍较弱,如果全部统考,像师大附中、兰州一中这样的名校,再努力也很难考上。甚至一段时间,受升学率影响,十二中每年的小升初报到率不足50%。“家境优越的学生报考私立中学,家境不好又升学无望的孩子,便早早辍学,外出务工了”。
由于统配政策的出台,十二中的情况逐渐有了变化:今年有47名优秀毕业生进入示范高中,其中不乏像马福明这样考入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学生,该校的就读报到率也稳步增长,从2010年的48.88%升至2014年的70.61%。
“统配政策一出来,孩子们一下感觉有了奔头。”李向荣高兴地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升入重点高中,学校办学受到各方好评。
而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自从实施统配政策以来,兰大附中校长王晶也感受到明显的变化。对她而言,统配政策为学校带来了更好的生源。“以前我们学校只能招录1500名以后的学生,现在有更多成绩拔尖的孩子主动选择我们。”她说。
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南战军认为,如果中考录取按照分数“一刀切”,不同学校办学就会因生源不一而产生两极分化,这不利于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640分以上高分考生全部划给一个学校,其余的高中该如何发展?如果一个学校都是顶尖的学生,会形成惰性,会觉得不用太努力也可以维持高升学率。”他指出。
从教育部门算的大账来看,统配计划实施以来,兰州市中学教育整体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可由于统配比例逐年增高,统招比例相应逐年减少,很多在优质初中就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家长则有了另外一番感受。
“省级示范性高中分给初中的统配名额毕竟有限,更多的学生还是要通过统招升学。可事实上,由于统配比例的增加,统招的名额减少,这无疑将会导致统招分数线提高,加剧了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升学竞争,这在办学效益好的初中更为明显。”兰州树人学校校长蒲永文说。他进一步解释称,较之普通初中,办学效益好的初中高分考生密集,对于统配的名额肯定能招满,且分值相差很小。在树人学校,师大附中、兰州一中等学校的统配生之间可能仅差两三分。而在相对比较薄弱的初中,同样按照统配计划录取的考生分值差距可能较大,就会出现535分也上师大附中的情况。“很清楚,统配政策实施后,实力比较薄弱的学校占的便宜多,力量比较雄厚的学校竞争更加激烈。”蒲永文指出。
而事实上,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统配招生有一定的分数线,招生计划并不能 成。以今年为例,全兰州市统配招生实际只 成了72.8%。对于没有 成的统配指标,将由指标下放学校收回,纳入统招计划,进行第二次降分补录。“所以说,在实际的招生中,统招的人数往往高于计划数。”蒲永文说。
对于很多高分考生家长的抱怨,蒲永文认为,很大程度上与招生信息不对称有关。“别说家长了,有些信息我们学校也不是很清楚。”在他看来,如果进一步做好信息的沟通工作,招生政策会得到更多的理解。
制度是否需要 善
在抱怨招录不公的同时,一些人将目光投向了招生制度改革本身。
《2015年兰州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实施方案》(兰教发[2015]29号)的出台是否合规?是否需要听证?方案明确的各种录取类型的比例是如何确定的,依据又是什么?政策出台前是否经过考察调研?这些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招考规则的快速变化和信息公开的滞后也被人们所诟病。
在一些家长看来,自己送孩子上学,上什么样的学,都是按照已有的招考方案而定的。但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随着录取方案的调整, 全凭成绩上好学校的竞争愈加激烈;另外,由于信息不畅,学生入学时,对3年后的变化所知甚少,计划赶不上变化,从而难以实现当初的预期。
王永斌分析孩子“落榜”的原因后发现,统配比例高,导致统招名额少,对应分数线也相应提高,这是根本原因;当初入校时统配比例还没那么高,按照当时的判断,结合孩子今年考的成绩, 全可以进入统招线。“改得太快,信息又不畅通,让我们怎么去适应?”王永斌表示。
而据蒲永文观察,家长也不是盲目反对统配,只是普遍反映统配比例太高,统招比例过低,且比例变化太快,统配生降分录取也降幅过大,即有人说的“在追求大公平时制造了小的不公平”。“从教学一线的实践看来,50分的差距还算在一个档次上,教师基本上可以统一组织课堂,若相差上百分,就会给教师授课带来影响。”蒲永文说。
一位省级示范高中的老师就坦言,统配招生后,“备课不得不权衡,既要使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又得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能消化’”。
虽有各种争论,但更多理性的建议偏向于制度需不断 善。
“促进教育均衡,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我看来,它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教师的调配,而是需要培育一种机制和环境,这需要较长时间,而不是几年内就调整 成。”王永斌认为,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都是按照几十年来设计的,高考改革进行得慢,很大程度上也是考虑到它的指挥棒效应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太快就有可能出问题。
张云给出了3条建议:一是降低统配比例,实现充分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二是控制统配降分,20分为一个档次,让高分学子更好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在政策变动之前广泛了解民意,结合兰州市教育资源平衡体系尚未 善的实际情况实施变革,并且要保证市民对此有所了解,最好能有3年的缓冲期,让家长与学生对教育改革方向作出合理判断。
“我们都不想看着孩子辛辛苦苦学3年,考了高分却没能进入重点学校。”一位家长在网上留言道,“希望教育部门能够倾听民心,换位思考,采取有效措施使考生各就其位,尽可能避免高分滑档现象。”
蒲永文认为,一个地方的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作为欠发达地区,目前兰州的中学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是事实,这也是历史和现实多方面原因形成的。为此,制定招录政策,须正视这个现实,作出合理的设计。
在他看来,高中录取中的统配政策确实发挥了良好作用,关键在统配的比例、降分的范围是否合理。“在我看来,参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统配计划占到50%,降分50分算符合实际,也比较合理。”他说。
而对于很多家长急切盼望孩子进入“名校”就读的心态,兰大附中校长王晶认为要理性看待名校,提醒家长不必过分追捧。“只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实每所学校都是省级示范性高中。”她说。
(文中杨子明、王永斌、张云均系化名——记者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