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绿帽子为什么是绿帽子?
为什么古代称帝也被叫做“黄袍加身”?为什么“绿帽子”变成了贬义词?为什么丧事必须穿“白衣”?为什么可以用“大红大紫”形容人官运亨通?
这些问题,我们慢慢解答。
“五色五行”颜色观
你知道在中国古人看来,原始世界是由哪几种基本颜色组成的吗?
答案便是青、赤、白、黑、黄五色。与西方人的三原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五色”具体内容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考工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在这里,除了“玄”,剩下的“白”“青”“黑”“赤”“黄”便构成了古代色彩学中的五大“正色”,被古人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分别对应着“五行”元素“金”“木”“水”“火”“土”。
五色、五行与方位
“五色五行”被古人运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着装搭配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华夏配色文化。譬如,《周礼》中规定了“天玄地黄”,作为天地象征的“玄黄”便自然而然成为了君权神授的人间天子的象征。因而,商周时天子在正式场合穿着的冕服普遍为“上玄下黄”,就是取义“天玄地黄”。
相生相克:每个朝代都有代表色
战国时期,阴阳学家邹衍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观点,古人将“相生相克”对应到五色学说中,由“五行”衍生出“五德”,即木德、金德、火德、水德、土德,再由“五德”到“五色”,最终确定了颜色内部的对立统一秩序。
更为有趣的是,受“相生相克”观点的影响,各朝代都很注重自己与五行相对应的“德色”,新朝建立都要按照“德色”及五色“相生相克”原理来规定各级官员的服饰用色。
将“相生相克”运用到“五色五行”中
譬如,周朝为火德,五色对应为“赤”。水克火,因而周之后的秦政权为水德,五色对应为“黑”,秦时服饰尚黑色。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后人看到的大多数秦皇画像与造型都是身着黑服的。
画像和现代影视剧中的秦始皇皆身着黑服
再之后,隋朝为水德,土克水,唐灭隋即为土德,五色对应为“黄”,因而服饰上推崇黄色,所以我们看到,自唐始,皇家与官方仪仗旗帜一律用黄色及赤色。
颜色=尊卑?
从“五色五行”还能推衍出丰富的“间色”。
从“相生”出发,青色和赤色可得紫色、赤色和黄色可得橙色、黄色和白色可得浅黄色、白色和黑色可得灰色,黑色和青色可得深蓝色。而从“相克”出发,也可以得出五个间色:白色和青色得浅蓝色、青色和黄色得绿色、黄色和黑色得棕色、黑色和赤色得深红色、赤色和白色得浅红色。
在传统观念中,“正色”尊于“间色”,因而,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可以穿着的颜色也不同。一般来说,“间色”只能作为下裳、便服、内衣、衬衣以及妇女和平民的服装用色。但在历朝历代发展中,不同颜色的地位也在悄悄地变化着,甚至出现了“间色”逆袭“正色”的情况。
黄:“臣民不许着黄”
提到古代帝王专属色,你一定会想到黄色。实际上,黄色并非从一开始便被赋予了这样至高无上的地位。
虽然周天子在祭天时已有“上玄下黄”的着装,但此时黄色并非帝王专用色。黄色成为帝王的御用服色始于隋代,彼时隋文帝杨坚常常穿黄袍临朝,因而,不仅庶民不得使用黄色,就连皇帝身边的重臣也一律不准僭用。
至唐代,根据相生相克原理,黄色为统治者所推崇。唐高祖以赤黄袍巾带作为常服,“赤黄色”逐渐为帝王所专用,黄袍也被视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唐高宗李治于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继位后正式诏令:“臣民不许着黄。”
《步辇图》中唐太宗身着赭黄
清朝对于皇族“黄色”的使用更为细致严格,如皇帝专用赤黄色,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及职官只有赏赐才能“着黄”,如黄马褂。
绿:“令裹碧头巾以辱之”
今天,“绿帽子”成为一个带有贬义的代称,指代妻子红杏出墙的男子。一方面是因为绿色在传统颜色观中作为一种“间色”,常常被作为“贱色”看待。
古人文献记载有一种春秋风俗,称“典卖妻女以求食者,绿巾裹头,以别贵贱”。这不仅确认了绿色成为一种“贱色”,或许还是“戴绿帽子”的最早由来。
此后,还有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了一条“奇政”:“李封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可见,低级别官吏犯罪时,长官不予以体罚,而让其裹绿头巾,认为这是一种羞辱。
历史上,投降于后朝的官员一般着“绿服”,其中轻蔑侮辱的成分不言自明
实际上,由于唐代推崇“土德”与黄色,作为“木克土”象征的青色系,自然不招受待见。至元朝,统治者正式以法令形式将绿色衣着与社会地位捆绑到一起,《元典章·礼制二·服色》中规定“娼妓之家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巾”。
白:从“其色尚白”到“冠衣不纯素”
上古殷商时,白色作为五大“正色”之一,曾为贵族所喜爱,《吕氏春秋》即称商汤“其色尚白”。
因而,白衣在早期本是一种吉服,只有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才会穿着。白色并不如同今人所想象的一直以来被作为“凶色”使用。
那么,白衣何时被看成了凶服?据考,应始于汉代。西汉戴圣所编的儒家经典《礼记·曲礼》篇中便有记载:“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
影视剧中的白色“丧服”
不过,也曾有“白色不吉说”的反对者,曹操就是其中之一。曹操生前曾亲自发动过一场“颜色革命”,主张“裁缣帛为白帢,以易旧服”。白帢,是一种以缣帛为底料、不加染色的帽子。为了反拨民间禁忌,曹操不仅带头使用这种白色首服,甚至连参加宴会时都不脱下。白帢旋即流行开来,成为一种时尚。
紫:从“恶紫之夺朱”到“今嫌紫蟒长”
孔子曾称“恶紫之夺朱也”,因为朱(即“赤”)是正色,紫是间色。在原始的“五色五行”观念中,遵循颜色尊卑秩序也是礼乐教化的重要一部分。
然而,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却偏偏喜欢穿紫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齐桓公好衣紫,国人皆好服之,致五素不得一紫。”这在当时无疑是对传统颜色观的逆反行为,从而开启了紫色的“逆袭”之路。
两汉造型中的“紫服”
南北朝时期创立了五等官服制度:朱、紫、绯(深红色)、绿、青。可见,紫色此时已经成为高品级官员的官服颜色,这个传统也一直延续到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莽长”,以着装颜色指代身份地位的变化。
现在人们常常说“大红大紫”或“红得发紫”,来比喻人生显赫、如日中天,紫色获得了超越“正色”的地位,恰恰是从一代霸王齐桓公的反叛开始。
现在知道在古代该怎样选择衣服颜色了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