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海清,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陈曦,“海清FICC”大资管频道研究员
2月CPI、PPI公布,2月CPI同比仅为0.8%,远低于市场预期。
一、2月CPI数据表明,“滞胀论”纯属杞人忧天。近期,滞胀论再起,但我们一直持否定态度;2月CPI数据充分表明,并未出现PPI向CPI非食品的传导,更没有出现PPI向CPI食品的传导,滞胀论的逻辑并不成立。
二、我们之所以不同意“滞胀论”,主要逻辑是:
1、货币超发导致周期型的滞胀的前提是必须经历经济过热,现代金融条件下,货币超发的结果是金融资产价格泡沫,而不是高通胀。
2、回顾中国的PPI走势可以发现,PPI的弹性远远大于CPI,2015年PPI增速仅为-5%,但CPI仍然能够维持1.5%,显著PPI大幅上行,不代表CPI也将大幅上行。
3、PPI导致CPI上行,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但中国目前两种情况都不成立:
(1)出现“物价-工资”螺旋上升,这是70年代滞胀以及巴西的情况,而中国工资增速并未显著上行,显然不具备这种情况;
(2)出现经济过热, 即中国在2007年和2010-2011年的情况,而现在中国也显然没有经济过热的迹象。
与2016年上半年相似,现在的“滞胀论”仍然是杞人忧天。
PPI峰值已经出现,3月之后PPI将逐渐回落。由于高基数因素,2017年3月PPI环比大概率低于2016年3月,导致2017年3月PPI同比大概率下降。2017年黑色和原油价格上涨趋势难以高于2016年,这意味着2017年全年各月的PPI环比均大概率低于2016年,这将导致PPI同比的持续回落。
中性预测2017年CPI中枢在1-1.2%左右,可能为2009年以来、近8年CPI最低的一年,2017年有望出现低通胀、温和增长的最佳局面,再度强调“滞胀”纯属杞人忧天。我们在2016年底提出,2017年CPI中枢的最大变数在于2017年1-2月,因为春节因素导致的价格波动几乎无法预测。现在2017年1-2月CPI已经出炉,根据历史数据可以预测,在中性假设下,2017年CPI中枢大概率在1-1.2%附近,往后看的全年CPI高点难以超过1.5%。
货币政策方面,从CPI来看,2017年存贷款加息的可能基本不存在,公开市场操作OMO利率快速上调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但仍然存在因为将2015-2016年的“稳健略偏宽松”修正到“稳健中性”、缓慢适度上调OMO利率的可能性,这主要取决于金融系统风险的问题,而不可能出现因为增长和通胀导致的货币紧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