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二沙岛,看着烟雨路、晴澜路、砥柱街等路名,你会在心中暗叹路名起得真有诗意吗?这些路名又有什么来头呢?听了知名广府文化学者饶原生的介绍,记者才发现,原来二沙岛的路名,浓缩了历代羊城八景的精华。这些路名勾连着历史与现在,是颇有意思的城市文化缩影。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江粤军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图为二沙岛砥柱街路牌
路名出自新旧六代“八景”
大通路、烟雨路:为横贯二沙岛中央的两条路,路名均源自宋、元两代的八景“大通烟雨”。
晴澜路、晴波路:为二沙岛南北两岸的路名,主要反映出珠江两岸的特点,分别来自明代的“珠江晴澜”和1986年版的“珠水晴波”。
菩提路:源自宋代的“光孝菩提”,因此,路旁种植菩提树。
砥柱街:源自清代的“琶洲砥柱”,由于离二沙体育训练中心很近,寄托了培养中国体坛中流砥柱的愿望。
蒲涧街:源出宋、元的“蒲涧濂泉”。
春晓街:源出明代的“药洲春晓”。
潭月街:源出1963年版的“鹅潭夜月”。
渔唱街:源出明代的“荔湾渔唱”。
粤台路:来自于元代“粤台秋月”。
玉宇街:自于1986年版的“流花玉宇”。
灵洲街:来自于元代的“灵洲鳌负”。
云影街、菊湖街:来自于宋代的“菊湖云影”。
讲述:宋元八景记忆满满新城市景观也展现
这么美的路名勾连起了广州的历史文化,每一条路都是一个通向羊城八景的密码。
图为二沙岛粤台路路牌
图为二沙岛大通路路牌
说起对二沙岛路名的认知,饶原生告诉记者,那是在2000年前后,他到二沙岛上班,看着这些极具唐诗宋词韵味的路名,颇感惊艳。“从小生长在西关,对二沙岛的印象仅是有一座浮桥可以上岛,走起来摇摇晃晃的,西边是运动员集训的地方,其他都是农田水乡风貌。没想到1985年以后,这里开发得这么好,起了这么些有诗意的路名。听朋友介绍,才知道每个路名都来自古今羊城八景。”
原来,1989年10月,广州市地名委员会宣布,“二沙头”改名为“二沙岛”,过去的夏源大街、沙地大街、贤窖大街、农民新村等地名全部取消。当时的文件显示,相关部门、专家、学者收集了数十套方案,还曾三次征求意见,最终决定选用“羊城八景”的命名方案。典故中包含新旧六代八景,让二沙岛营造出雅致的“静态美”。
当时规划的5条道路和14条街道的路名,来自宋元时期羊城八景的路名为最多,历史记忆满满。而流花湖一带新建筑群方方正正的现代城市景观,在“玉宇街”中也得到呈现。
“这么美的路名勾连起了广州的历史文化,每一条路都是一个通向羊城八景的密码。我经常呼吁不要乱改过去的路名,每一个路名都是历史的沉淀,但对二沙岛路名的改变,我很赞赏。”饶原生表示。
图为二沙岛春晓街路牌
图为二沙岛琶洲街路牌
“大通烟雨”遗迹被发掘
有意思的是,“大通烟雨”这一宋、元羊城八景本来已经湮没无闻,在成为二沙岛路名后,竟然像“神龙召唤”一样被考古发掘。
烟雨井原位于大通寺内的天王殿前,始建于南汉大宝元年(958),坐落在花地口的珠江岸边,最初,“烟雨井”名为“龙霞井”,北宋年间,才改名为烟雨井。据传,在风雨来临之前,井中会冒出大量烟霞;天气晴朗时,从井中可以看到白鹅潭江面的帆影;夜深人静,又能隐约听到白鹅潭传来弦歌之声。又有传说称,烟雨井源通白鹅潭,一次寺中挑水工不慎把扁担掉落井中,后来在白鹅潭水面上发现,所以,过去在广州,还有“扁担放井流,白鹅潭上收。阳光照船影,井口见船浮”的民谣流传。
历代以来,由于“大通烟雨”很有名气,一直都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每年最热闹的是元宵灯节和盂兰节。然而,1938年,烟雨井随着大通寺被毁而遭到填埋。幸运的是,2004年7月,古井遗迹被发现。今天,在荔湾花地的恒荔湾畔花园西边一处空地,就可以看到这口名闻千古的老井。
图为大通烟雨井
“药洲春晓”今日仍可见
春晓街勾连起明代八景之一的“药洲春晓”,现在,其遗址就藏身于越秀区教育路中,这座园林貌不惊人,很多人过其门而不知。仔细一看,才会发现这里竟为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的皇家园林。
当年,割据岭南的南汉高祖刘龑(889年~942年)下令在广州开凿500余丈长的西湖,并于湖滨建起了离宫别院,湖水流入珠江,湖上可以行舟。刘龑在湖中沙洲上,聚集方士炼丹药,“以药投之,水遂变色,故称药洲”。湖上又放置了九块石头,名为“九曜石”,因此药洲又称“九曜园”。
宋代以后,药洲成为士大夫的避暑胜地,文人骚客常在湖上泛舟吟咏。到了明代,“药洲春晓”成为羊城八景之一。后来,由于溪水改道,西湖绝水,慢慢淤塞。
如今,药洲被四周的高楼环抱,但依然让人赏心悦目,园中藏着历代碑刻数十块,以北宋书法家米芾所题的“药洲”遗石最为著名。
图为广州越秀区教育路“药洲遗址”。
“琶洲砥柱”见证一口通商
二沙岛的“砥柱街”,源于自清代八景之一的“琶洲砥柱”。今天,琶洲塔仍高高矗立在珠江边上。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琶洲的小山冈上兴建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导航标塔。乘船从珠江口进入广州,必定会看见这座高塔,因此,在“一口通商”的清代,琶洲塔被称为“琶洲砥柱”,成为羊城八景之一。据明末清初的学者屈翁山《广东新语》记载,当时琶洲水面常有金色的海鳌出现,照得附近光亮一片。因此,琶洲塔又有海鳌塔之称。
琶洲塔为八角形楼阁式砖塔,内膛为八角直井式,外观9层内分17层,高50余米。塔基八角均镶有西方人形象的石刻托塔力士,刻工古朴,也是明代石雕的佳作。
图为琶洲塔
图为琶洲塔
发展:
烟雨路上三文化地标彰显本土设计硬实力
烟雨路上的三座文化地标——广东美术馆、星海音乐厅和广东华侨博物馆,虽然显眼且知名,但对于建筑本身的文化密码,也鲜有人知其所以然。
图为二沙岛烟雨路
广东美术馆: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告诉记者,广东美术馆是岭南设计师独立完成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广东人的本土智慧。方形、圆形、直线,当代设计的简约美学,构成了广东美术馆的基本建筑语言。如今,广东美术馆依旧显得坚实而耐看。功能决定形式,广东美术馆最出色之处,在于建筑为展览服务的设计理念。空间使用得非常好,特别是展厅,到现在仍然能够让作品获得极佳的展示和表达效果。
星海音乐厅:
星海音乐厅由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设计团队自主完成,最大特点是声音的“均衡”性,即在音乐厅的任何一个位置,所听到的声音都是一样的,保证声音无死角。星海音乐厅主任刘莹说,为使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发挥到最佳水准,无论是舞台、墙壁,甚至细小到落地无声的观众座椅,在最初建造时都使用了最好的选材。所以,观众坐在任何一个地方听音乐,都会感觉到被声音所包围。
广东华侨博物馆:
据广东华侨博物馆馆长王明惠透露,最初,广东华侨博物馆西边六层楼定为文化交流中心,是方形的,东边为博物馆则是圆形的,意指天圆地方,两个建筑物中间还设立了一个牌坊。“考虑到博物馆要成为华侨们的精神家园,他们回家第一眼看到的是大门。西关大屋的趟栊门最能勾起大家的回忆,所以采用了趟栊门的样式。”
图为广东华侨博物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