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张馨予
发于2022.10.17总第1064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在接到一通邀请面试的电话后,我从南方来到北京。面试 ,我决定花一天时间走走北京老城,来一次北京中轴线徒步之旅。我从繁华的鼓楼区域走到了安静的景山,绕过故宫,穿梭了周边或宽阔或曲折的胡同,再从肩摩踵接的天安门广场一路向南走到正阳门,最后走 了热闹的前门大街。
于我而言,那是一趟意义特殊的旅程。但直到我这次做北京中轴线申遗报道之前,我对其的认识仍是模糊的。北京中轴线和我们过去所知道的典型的世界文化遗产很不一样。比如故宫,一旦踏入午门,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就能让置身其中的人感到震撼。但是北京中轴线需要通过鸟瞰视角才能在视觉上感受到它的壮观,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并不能感知到北京中轴线的存在。
申遗这件事本身,离普通市民其实是遥远的。我想,在推动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是让我们能够认识到北京中轴线的价值,让普通市民也能感受到北京中轴线与自己的联系。
对北京中轴线价值最早的认识源于建筑学家梁思成,他最先提出北京中轴线概念,“贯通全城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但北京中轴线不只是一种“城市规划理念”。这些年,申遗专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提炼北京中轴线的价值和文化内涵。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中间也出现了激烈的观点争锋,这个过程是珍贵的,体现了我们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视。
采访临近尾声,我又用了半天时间,从南至北走了一遍北京中轴线。这是与几年前很不一样的旅程,最明显的是许多以前进不去的地方可以去了。钟鼓楼已经在修缮后向公众开放,登上二楼能够清晰俯瞰北京老城,直接感知到北京中轴线的存在。景山公园里的寿皇殿也在少年宫腾退后对外开放,北京中轴线上最后一处隐藏的皇家建筑群变得不再神秘。
北京中轴线还可以离公众更近。尤其是中轴线的南段,许多路需要绕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说,他有一个理想,就是未来北京中轴线真正能够走通,任何一个市民背个包,早上从永定门出发,徒步7.8公里,下午能够走到钟鼓楼。我也在期待这样一个未来。
《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第38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