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呼和浩特战疫中的异乡人:从“滞留者”到“志愿者”
中新网 呼和浩特10月20日电 题:呼和浩特战疫中的异乡人:从“滞留者”到“志愿者”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
呼和浩特市本轮疫情暴发以来,无数个逆行者在抗疫战场上散发着星火般的光与热,用平凡故事书写着不平凡的战疫故事,340余万青城人民用不同方式助力抗疫。
与此同时,为支援呼和浩特抗疫,不仅有苏、浙、冀、津、黑、陕、渝、粤等外地援呼医疗团逆行而上,还有一些滞留在当地的异乡人,主动报名加入到战疫中,成为寒冷抗疫中的暖心力量。
“我有车,我也想加入!”
34岁的杨建江是陕西宝鸡人,9月20日是他第一次来呼。“这里有点工程,我带了两个工人过来,原打算安顿好就回去,结果突发疫情被滞留。”杨建江说。
“不给政府添麻烦!”为配合呼和浩特防疫工作,身为党员的杨建江选择留在当地,按时参加核酸检测。“在等待做检测时,身边一直有志愿者陪伴着,他们热情而细心的服务感动了我。”
经过几轮核酸检测,杨建江一切正常,他萌生了当志愿者的想法。“既然已留在这里,为何不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呢?我的车能拉货,我也能当志愿者。”经层层报批,杨建江一行3人加入了志愿服务队。
志愿者的第一站,杨建江和64位小伙伴支援了方舱医院建设。“男的负责搬运床、垃圾箱、床头柜,女的负责铺床、打扫卫生。”杨建江说,从10点集合到22点回家,他们当天共为方舱医院铺床数百张。
从方舱医院回来后,杨建江3人开始在祥和三区卡点执勤,他任组长,负责给5个卡点运送物资。“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3个人一班,主要送防护服、手套、口罩、手消以及棉大衣等等。”
尽管被疫情所困,但杨建江切身感受到了青城人民的热情,也结识了很多朋友。“居民看我们辛苦,拿苹果给我们吃,拿水杯让我们喝热水,志愿者更是对我们很照顾,感觉很温暖。”
“疫情过后,我再来好好逛逛这座城市,呼和浩特加油!”杨建江说。
从“受助”到“帮助”
10月1日,刚刚大学毕业的贵州小伙儿郭佳煌满怀对大草原的憧憬,从贵阳踏上了北上的列车,10月2日抵达了呼和浩特。
独自北上的郭佳煌在途中遗失了装有部分证件和御寒衣物的行李箱,更让他不知所措的是,下车后就遇到了突发的疫情。
郭佳煌服从防疫安排,来到酒店进行隔离管控。办理入住后,已经过了早餐时间,得知他没吃早餐,酒店工作人员为他送去了牛奶和零食。“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呼和浩特的‘温度’。”郭佳煌说。
隔离期满,郭佳煌选择成为酒店防疫志愿者,工作时间是12点到24点。“中间有4个小时休息,我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很有意义,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团结起来,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郭佳煌说。
郭佳煌的经历在网上流传,许多人纷纷为他提供资金、衣物、食物等,这让郭佳煌第二次感受到呼和浩特的“温度”。
郭佳煌说,从前,他对呼和浩特的了解大部分都源自想象,幻想着草原,幻想着策马奔腾。来了以后,给他感受最深的却是感动,这让他越来越热爱这座城市。
“这座城市很美,现在它有困难了,大家共同面对,希望她早点好起来。”郭佳煌说。
守护青城 蓝焰同行
国庆倒休,包头市消防救援支队石拐区大队副大队长杨皓回到呼和浩特。结婚9年来,他一直与家人分居两地,原本计划利用假期陪陪家人,可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计划。
看着每日上涨的病例,身为“北疆蓝焰”志愿服务队队员的杨皓开始筹划做点什么。“妻子也在抗疫一线,我要是也参加,孩子只能送到老人那,但我真的做不到袖手旁观。”和妻子商量后,杨皓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中。
上岗首日,杨皓主动请缨到任务最重的高风险社区进行消杀,从6点一直到18点,他和其他志愿者使用4台消杀机器对3个高风险小区进行消杀,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
因为防疫经验足,杨皓之后被派到多个高风险社区开展消杀、防疫物资配送、秩序维护、信息录入等工作。
此后他被派到方舱进行室内设施安装和物资配发,这是他第一次进方舱工作。“看着大家不知疲惫的工作,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守得云开见月明。”杨皓说。
抗击疫情,需要和衷共济。与他们一起的异乡人,还有陕西的周李宝、邱鹏飞,通辽的“IT男”张会鑫,鄂尔多斯的退役军人马斌……他们从“滞留者”变身“志愿者”,不仅是身份的转变,还是炽热温暖的传递,体现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