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0月20日电 题:技术赋能绘就金秋好“丰”景——浙江部分地区秋收一线见闻
新华社记者许舜达
秋风送爽,浙江各地水稻陆续进入开镰收割期,而科技赋能也为丰收增添了别样风景。走进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镇的一片稻田,400亩“禾香优1号”单季稻长势喜人,正在孕育饱满的果实。
行走其中,这片稻田看上去与普通稻田别无二致,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田间地头遍布各类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田埂旁的数字大屏上,低碳稻田数字孪生平台可以精准“照顾”每一块稻田,查看水位线状况并精准灌排。
这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相关企业研发的低碳稻作技术,在不减产前提下,可实现亩均碳排放当量较传统模式减少超20%,产出科技味十足的“低碳稻”。项目运营方负责人孙利利告诉记者,这片低碳稻田即将于11月上旬开始收割,亩产预计可以达到700公斤左右,“第一批‘低碳稻’即将迎来收获,我们都很期待。”
为做好秋收工作,浙江农业农村部门还积极组织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各地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等利用晴好天气加紧收割、烘干稻谷。
在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的正大余姚中泰生态农业园的种植基地里,金灿灿的晚稻成块连片,串串稻穗颗粒饱满,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稻香。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稻田来回穿梭,装满稻谷后驶向田间一侧,脱粒的稻谷顺着输送管“流”进路边的运粮车。
“今年我们种植了2.4万余亩的单季晚稻,从9月底开始根据不同品种的成熟情况陆续进行收割,到11月中旬将全面 成收割。”正大余姚中泰生态农业园技术总监付力成介绍,今年园区种植了“秀水14号”“中科3号”“甬优1540”等品种,目前已收割7000余亩。预计亩产可达750公斤,虽比去年略有下降,但仍属高产年份。
据了解,余姚今年单季晚稻共有13.3万亩,虽然今年单季晚稻在扬花期和孕穗期遇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但在农技专家指导下,当地采取沟渠疏通、引水灌溉保苗等抗旱措施,最大限度减轻了高温干旱天气给晚稻生产带来的影响。
在浙江多地秋收现场,还能看到各类农机装备“大显身手”。在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桐村镇杜坑村,童氏家庭农场的200多亩水稻一片金黄,两台收割机穿梭其间,饱满的稻穗被“收入囊中”。
“预计这片稻田产量能达到每亩550公斤。”童氏家庭农场主童开化表示,他从2016年开始尝试水稻耕种、植保、收割全程机械化作业。而全机械化收割机的使用,让切割、脱粒、粉碎稻秆等工序一气呵成,200多亩水稻在5天内就能收割 毕,极大地提高了收割效率。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