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发热病人,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之一就是对乙酰氨基酚,但是使用不正确或导致肝毒性等严重不良反应。对乙酰氨基酚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宣武医院普外科副主任林栋栋、主治医师王振顺。
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醋氨酚,目前广泛推荐用于成人和儿童的感冒发热、头痛以及其它疾病所致的发热和疼痛,也是多种抗感冒药(比如999感冒灵、VC银翘片、小儿氨粉黄那敏颗粒、小儿感冒冲剂等)的重要成分之一。对乙酰氨基酚为口服制剂,起效迅速,半小时至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药物半衰期为2小时, 95%经肝脏代谢,在新生儿该药排泄缓慢,毒性相对增强。
对乙酰氨基酚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肝毒性、过敏反应、间质性肾炎等。其中肝毒性是对乙酰氨基酚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当摄入对乙酰氨基酚剂量远远超过治疗剂量时,导致肝细胞的损害和坏死。对于合并肝病的病人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加大。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毒性特点是服药后 36 小时内血清转氨酶急剧升高。肝功能损害的高峰出现在服药后 2 天到5 天,严重者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昏迷、黄疸、脏器功能衰竭等,需要至肝胆外科、肝病内科就诊,必要时接受人工肝甚至肝脏移植治疗。
专家介绍,关于对乙酰氨基酚的安全剂量,成人为口服每次0.3至0.6克,每日2到3次,每天日剂量不超过2克,退热疗程不宜超过3天,镇痛疗程不超过5天。12岁以下儿童按体重每日每千克10至15毫克,分次服用,疗程不宜超过3天。服药期间要避免饮酒,“服用酒精或者含酒精成分的饮料会使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增高,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为减少胃及十二指肠出血和对肾的危险性,专家建议老年人群应减量使用;对于合并肝、肾、肺、心等重要脏器功能疾病的人群应尽量避免使用。 哺乳期妇女、儿童应在发热时(超过38摄氏度)按规定剂量给药,给药间隔应大于6小时,避免长期服用。
此外,专家提醒:对乙酰氨基酚对胃肠道刺激较小,但应避免在空腹时大剂量服用该药;关注感冒药品成分,避免同服2种或2种以上均含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感冒药物;如果服药后症状无明显减轻,建议及早就医。(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孙乐琪)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