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郑州2月21日电 题:中国援非医疗队:让友谊之花绽放非洲大地
中新网 记者 韩章云
从1月初至今,中国援埃塞俄比亚、援赞比亚第24批医疗队,援厄立特里亚第16批医疗队的62名队员一直在河南省卫健委接受出国前培训。
按照计划,由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新乡市卫健委牵头组建的上述三支援外医疗队将于今年3月远赴非洲,接棒中国已持续60年的援外医疗任务。
中国援厄立特里亚第15批医疗队向当地捐赠医疗器械。(资料图) 河南省卫健委供图虽与非洲大陆相距甚远,然而,河南自1973年首次向埃塞俄比亚派遣援外医疗队开始,跨越国界的医疗援助就将两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援非医疗队感人故事多
2月18日,是常克亮在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的第365天,他是中国援厄立特里亚第15批医疗队成员。回国进入倒计时, 中新网 记者连线采访了常克亮。
“当地医疗设备落后是中国援非医疗队面临的共同难题。”常克亮说,为了能顺利进行手术、开展医疗诊治工作,医疗队从国内筹集资金购买器械空运至厄立特里亚,队员们也通过各种渠道自费购买专业耗材。援厄期间,中国医疗队会同厄立特里亚医生成功为5名患者 成脊柱外科手术,填补了厄立特里亚此类临床手术的空白。
在赞比亚,一名产妇在手术室产下3名婴儿后才发现还有1名婴儿仍在体内,当地医生不知如何应对,关键时刻,中国援赞比亚第23批医疗队及时救治,帮助产妇和婴儿转危为安。四胞胎自此有了中文名字:“中中”“赞赞”“友友”“好好”。
在埃塞俄比亚,为挽救一名高空坠落严重受伤的9个月大女婴的生命,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23批医疗队连续解决手术用血缺乏、婴儿麻醉困难、手术器械不足等难题,历时7个小时手术助患儿转危为安,患儿最终痊愈出院。该医疗队队长张志韧在连线记者时介绍,这是团队援埃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援非医疗队诊治量繁重
中国援非医疗工作量巨大。由于受助国医疗条件落后,许多急难手术只有中国医疗队有能力 成,这也大大增加了医疗队的工作量。
尽管如此,队员们仍坚守岗位,以实际行动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河南省卫健委统计的一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工作有多么繁重:2022年,在援助厄立特里亚的前10个月,医疗队 成2500余台手术,诊治患者超过2万人次;援助埃塞俄比亚近1年来,医疗队共服务当地民众6.6万人次;援助赞比亚近1年来,医疗队接诊患者16750余人次。
那么,中国医疗队如何实现了如此惊人的诊治量?
“我们作为身着白衣的和平使者,肩负救死扶伤、奉献爱心的任务。”张志韧说,每当因医疗资源匮乏导致诊治遇阻时,“祖国、大使馆、中资企业、当地华侨华人都倾力予以支援。”
“初来厄立特里亚,我就感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友好,他们会对我们说‘你好’‘China’,这个时候倍感荣耀。”常克亮说,救治患者是自己的职责,身后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身在异国他乡也觉得安心。
友谊之花绽放非洲大地
据河南省卫健委数据,河南与非洲国家的卫生健康合作已经走过50年历程,累计派出医疗队64批1302人次,诊治受援国民众725多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5.5万余次,培养当地医务人员8900余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900多项,为促进受援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巩固和增进中非传统友谊,树立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23批医疗队麻醉医生赵勇辉为当地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资料图) 河南省卫健委供图不过,令人惋惜的是,梅庚年、陈雅琴和唐秀荣3名援外医疗队员牺牲在异国他乡。其中,梅庚年是河南省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首任队长,埃塞俄比亚政府为其举行葬礼,专门建造墓地,立碑予以纪念,当地一家居民两代人坚持48年为其守墓。中国在埃塞俄比亚设立了“梅庚年奖学金”,修建并命名了“梅庚年路”,以纪念梅庚年为中非友好合作事业作出的贡献。
那么,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持着一批又一批中国医疗队远赴非洲救死扶伤?
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24批医疗队队长陈召起内心经常回荡的一句话诠释着这样的答案:“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援外医疗就是生动的体现。”(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