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上海2月23日电 (记者 李姝徵)作为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第三大岛,崇明既是上海的“绿肺”,也是长三角“前厅”,更是全球生态网络的重要节点。
作为上海着意建设的世界级生态岛,崇明有着约70万居民的大型复杂人居系统。如何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如何以法治助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上海崇明公安正不断探索与之匹配的治理手段,夯实生态保护的“法治屏障”。
生态警长在崇明岛上的水产销售摊位进行巡查。 上海市公安局崇明分局供图“老吴,河底有一条地笼,我们把它清除掉。”初春的早晨,上海市公安局崇明分局横沙派出所生态警长孙辉指着河面招呼同事。随后,一条8米长的地笼被拉上了岸。还好,这是一条废弃的地笼。“地笼对野生鱼虾的破坏性很大,而且沉在水底不易被发现。”孙辉告诉记者,经过不断的宣传和实地巡查,近年来,辖区河道里的网具已基本绝迹。
生态警长是一个特别的头衔,也是崇明警方创建生态警务机制的缩影。和寻常民警相比,生态警长管得特别宽——不仅覆盖了治安管理、打击犯罪等警察的分内事,也要守护好辖区里的“湿水林田湖草沙”。目前,崇明分局已有232名生态警长,他们大多来自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和执法办案民警。
生态警长正在清理河内的地笼。 上海市公安局崇明分局供图“执法部门参与生态保护,最直接的抓手是打击生态领域的违法犯罪。”横沙派出所所长杨珠峰率先将所里的执法力量转型为生态警长,对非法捕捞、非法狩猎、非法采砂等案件加强打击。
崇明共有17256条、总长约10600公里的河道。据上海水务部门统计,作为上海市河道最多、最长、最密集的崇明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有7.85公里河道。
以往,林间草地里的河道是生态治理的薄弱地,面临着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挑战。自生态警务机制推行后,河道巡逻也被纳入生态警长的日常工作之中。地笼捕鱼、多钩钓鱼……常态化的河道巡逻,让这些违法行为再难逃民警“火眼金睛”。
全球共有9条候鸟迁飞路线,其中有3条经过中国。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岛,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的重要停歇地。在这条“迁徙高速公路上”,不少鸟类选择在这个“服务站”停歇休息、补充食物。
派出所民警每月都会按计划对辖区内的树林进行检查,进农村向居民宣传摒弃狩猎、食用野生鸟类的违法行为。杨珠峰认为,“生态警长”的执法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可以发挥“以案示法”效应。“通过个案、类案的行政和刑事处罚,既发挥生态警长的职能,也是一次次法治宣传,引导司法规制在社会舆论中形成共识,提升老百姓的生态保护意识。”
宣传、严管、联防联治“三管齐下”,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正逐步增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孙辉看来,唯有获取民众的支持与配合,生态警长才能真正管好“生态事”。
“是派出所吗,湿地公园附近有一只大雁的脚被缠住了,你们来看一下吧!”“有只鸟翅膀受伤了,不知道是隼还是鹰。”……遇到受伤的野生动物先联系派出所,这几乎成了崇明人的共识。警方表示,自今年以来,崇明公安和民众联合救助游隼、苍鹰、大鲵等国家保护动物共12只(条)。
据官方统计,崇明本岛“1%水鸟物种数”从2011年的7种提升到2020年的11种,总数从25万羽增加到33万羽。白头鹤、黑嘴鸥、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已成为这里的常客。
“肩耸乍惊雪,腮红新出水。”素有“长江第一鲜”的刀鲚(俗称刀鱼)在长江流域保护区内已实行永久全面禁捕。眼下正是刀鲚整治期,生态警长们又忙碌了起来。
“现在如果还有人打出新鲜长江刀鱼旗号的,要么是违法捕捞,要么就是拿别的鱼冒充。”孙辉表示,这段时间,生态警长们联合相关部门,跑遍了崇明岛上的水产销售摊位、饭店、民宿等巡查。一旦发现有售卖长江刀鱼的行为,将立即严格倒查。生态警长们还及时对摊主、经营者,以及村民进行各类宣讲,提高公众知晓率,让“不捕、不卖、不买、不食”长江流域渔获物成为共识。(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