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上海3月21日电 题:上海大世界“蝶变记”:昔日的“远东第一俱乐部” 而今的小剧场新演艺
记者 郑莹莹
106岁的上海大世界(以下简称:大世界)第一次敞开了“大门”,它不收门票了。
取而代之的是,大世界里面有了一个个小剧场,观众如果想到大世界里面的小剧场里观剧,再单独买票。大世界由此变成了一个个“小演艺世界”。
新文化潮流下的“蝶变谋生”
大世界里的小剧场表演 郑莹莹 摄大世界始建于1917年,由沪商黄楚九创办,曾被誉为“远东第一俱乐部”,它被一些老上海人形容为“儿时的迪士尼”。而其实,大世界建成38年后,也就是1955年,第一家迪士尼乐园才在美国加州开业。
那时的大世界是上海最大的室内游乐场,里面有许多小型戏台,轮番上演着各种游艺杂耍、南北戏曲,还设有中西餐馆、各色商铺等等,时常游客如织。
岁月变迁,大世界后来几经更名,也曾闭门修缮,在2017年其建成百年时重新对外开放。
这几年,大世界一直在“思索”着如何跟上时代潮流,在保留“原味”的同时,于文化大市场里扎稳脚步、存活下来。
大世界副总经理许丽介绍,大世界长久以来一直是个游乐场,这次重新定位、调整为“演艺消费集聚区”后,将以演艺为主,未来一年预计要上演1万多场演出、迎接100多万名观众。
“白加黑”模式里的平衡新生
大世界里的哈哈镜 郑莹莹 摄百年海派文化地标要焕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世界这次转型真的是太不容易了”,许丽说,有的观众希望大世界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有的观众则期待大世界能有新意。
何去何从?许丽说,大世界选择了“白加黑”模式,把夜晚留给年轻人,白天留给对大世界满怀回忆的亲子家庭及中老年人。“不同时间来,看到的大世界可能是不一样的,像是平行时空一样。”她说。
怀旧的观众依旧可以看到“白天的大世界”。在进门大厅里,那让大世界名声大噪的12面大型哈哈镜仍旧矗立着。这些哈哈镜是大世界在开张第二年从荷兰定制引进,在哈哈镜前变高、变矮、变胖、变瘦甚至倒立,是许多老上海心中难以忘怀的欢乐童年回忆。
许丽介绍,在白天的大世界,可以看到传统的滑稽剧、场场爆满的皮影戏和魔术表演,这些都是为“白天受众群体”保留的,价格也相对优惠。
但她说,大世界也要在市场中生存下来,还得“追新”。因此,大世界针对性地调整了业态,推出小剧场,引进驻场音乐剧、沉浸式游戏剧、城市音乐会等等,在夜晚和周末吸引年轻人。
百年大世界迎来焕新 郑莹莹 摄记者在走访时看到,现在大世界的楼上已经是一个个小剧场,包括二楼的开心麻花剧场、三楼的盒子剧场、四楼的戏剧酒吧等等。夜色渐浓时,一层大厅里陆续有观众前来,到自动取票机前取票,上楼看剧。
值得一提的是,与一百多年前一样,焕新后的大世界又将演艺与消费紧紧连在一起。现在的大世界,一楼一些商铺的前门对着繁华的上海闹市街头,后门直接通向大世界的露天中庭,人们身处店中,颇有“坐在大世界,眺望大上海”的情调。
一百多年前,大世界创办之初引入南北戏剧,游艺杂耍,志在百戏杂陈、百家齐放。而今焕新后,这个百岁海派文化地标也期待见证在又一个百年里,人人有戏。(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