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建起来,锻炼唠嗑有了好去处”(帮扶县驻村手记)
忙 春耕,村民们的生活节奏慢了许多。傍晚时分,河北省滦平县北山根村广场上人头攒动,处处欢声笑语。
象棋桌旁,下棋的、观棋的,村民围得里一圈外一圈。“将!”70多岁的林文国棋高一着,声音洪亮而有力。摆棋的工夫,林大爷和记者唠起了家常:“自从有了这广场,只要天气暖和,不刮风下雨,我准来这儿!”
广场建在村口,有半个足球场大。篮球架、乒乓球桌、秋千……各种器材加起来足有十多样,东北角还搭了一座小舞台。“这广场是2017年建的,当时花了40多万元,村里没出一分钱。器材,县教体局配的;场地,申报了美丽乡村建设财政资金。”村党总支书记郭瑞民乐呵呵地说。
“这有广场和没广场,就是不一样。”村口便利店店主王奎玲接过话茬,“广场建起来,锻炼唠嗑有了好去处。大人孩子都有玩的地方,经常凑在一块,邻里感情都亲近了不少。”
“一晚上来这里的可不得好几十人,你家生意更好了吧?”有人打趣道。
“过段日子,人还能更多呢!记得2019年‘七一’那会儿,可真够我忙的,又要表演,又要看店。”王奎玲说。那一年,全镇14个行政村都组建了广场舞队伍,在北山根村广场上的舞台进行文艺汇演,庆祝党的生日。
王奎玲的一席话,唤起了大家的记忆,乡亲们聊得更热络了。
“奎玲,你还记得当时咱们跳的啥舞蹈不?”养殖户李春芝问。
“这可考不倒我!咱跳的是《红红的中国结》,当时表演穿的衣服和鞋都是我挑的呢!”王奎玲说。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平时也要多锻炼、多跳舞,把健康摆在第一位。”有些腼腆的80后村医孙贺龙说。一年多前,他辞去滦平县城的诊所工作,考上村医,被分配到北山根村。
“‘小医生’,有你在我们就放心了。”大家伙儿齐声道。专业过硬、待人和善的孙贺龙,早已和村民打成一片。村民大多称他为“小医生”,这称呼透着亲切。
“我一定会继续给大家做好服务。”孙贺龙说。村卫生室有两间平房,地方不太大,陈设却不简单:共包括药房、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4个功能区。其中一个角落,摆放着一张小床。这是孙贺龙平时休息的地方。他说,自己家在县城,距离北山根村有40多公里,每天往返不方便,更怕耽误乡亲们看病。
平时没事的时候,孙贺龙喜欢待在药房整理药材。其中,中药柜占据了半面墙,里面有100多种中药材。随便打开一个抽屉,药材名称、功效,他都记得门儿清。“药物都由镇医院统一配送。药快用 的时候,只需要在线上系统下单,很快就能配送到村。”孙贺龙说。
孙贺龙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200多名村民的联系方式。村民名字后面有一个括弧,备注了所患疾病。“这样村民给我打电话时,我就能很快想起以往的病历了。”孙贺龙说。遇上看不了的病,他也会给予就诊建议。“村民常说,现在看病方便多了,负担也减轻了。加入医保,很多大病都能报销不少!”
“郭书记,你看‘小医生’都这么说了,你啥时候把大家组织起来?唱唱歌、跳跳舞!”养殖户徐明问。
“对啊,不但要组织起来,你还得带头唱、带头跳。”有人接着说。
“没问题啊。我唱歌的时候,徐明你可得把你家那十几头牛拴好了,别给它们吓跑喽!”郭瑞民的一席话,逗得大家伙儿哈哈大笑。
“言归正传。今后文体活动咱们一定多组织,不单是广场舞,我看咱们村篮球队也挺有前途。杨晓伶,你家大波和二涛我瞅着打得真不赖,放暑假让他俩带着其他孩子一起练起来。”郭瑞民说。
“放心吧,保证 成任务。”杨晓伶的回答又逗乐了大家。
…………
夜色渐浓,广场不知什么时候亮起了灯,村口牌楼下的大红灯笼更鲜艳了。(人民日报 记者 王亮 彭训文)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快讯网立场。)